近期社交平台热词『闪闪发亮的大人第十贴』引发全网好奇,这个充满童话感的短语实则为成年人自我疗愈的文化符号。它源自日本插画师はらだ(Harada)的系列作品,通过描绘职场人在生活间隙粘贴『闪光贴纸』的小仪式,隐喻成年人守护内心童真的温柔抵抗。据调查,话题阅读量已突破3亿,其爆火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抗焦虑的集体共鸣——即使长大成人,也要在西装口袋里藏一颗糖。
起源解密:来自东京的治愈系插画

2019年日本插画师はらだ在推特发布系列漫画《閃閃發亮的大人》,主角是总在深夜加班后往手账贴星星贴纸的上班族。第十帖作为完结篇,描绘主角将贴纸贴在同事电脑上的温暖互动,该情节被截取传播后形成文化模因。值得注意的是,贴纸在作品中具有三重象征:记录生活小确幸的载体、成年人保留幼稚权的宣言、压力下的自我救赎仪式。
现象级传播:为何偏偏是『第十贴』?
在原始故事中,第十贴标志着主角从自我疗愈转向传递温暖的关键转折。网友延伸出多种解读:十代表圆满(十进制)、职场生存的第十个月最容易崩溃、甚至与『十年磨一剑』的成长隐喻暗合。B站数据显示,带此标签的视频80%聚焦『社会人必备的10个小确幸』,反映出大众对具象化心理支撑点的渴求。
文化透镜:东亚高压社会的温柔反叛
相比欧美流行的『YOLO文化』,『闪光贴纸』现象更体现东亚特有的含蓄治愈。早稻田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该行为完美契合『間(ま)』的美学——在996间隙用5秒贴贴纸的微小停顿,构成对效率至上的诗意反抗。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友自发衍生出『电子版闪光贴』玩法,如在钉钉签名栏添加✨符号,形成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适应。
实操指南:现代人的闪光仪式清单
根据东京行为治疗学会建议,有效的『闪光实践』需包含三个要素:可量化(如每周三贴)、低门槛(便利贴+荧光笔即可)、社交属性(小红书#闪光接力话题)。热门实践包括:在报销单角落画太阳、给咖啡杯挂祝福标签、将会议纪要标题改为『今日闪光计划』。注意避免陷入表演式治愈,真正核心在于建立个人化的情绪锚点。
『闪闪发亮的大人第十贴』的流行,本质是高压时代下集体发明的心理缓冲带。它提醒我们:成年人的体面不仅在于承担责任的肩膀,更在于守护童真的掌心。不妨今天就开始你的『第十贴』实践——正如原画作者所言:『那些刻意保留的幼稚,才是对抗世界熵增的防锈漆』。建议从『三件好事记录法』起步,每天睡前用手机备忘录收藏三个微小闪光瞬间。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