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围棋界,马天放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位1993年出生的围棋天才,6岁开始学棋,12岁成为职业棋手,曾创下多项围棋纪录。然而,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从传统围棋高手到人工智能围棋的探索者,马天放的转型之路充满传奇色彩。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位围棋奇才的成长历程、职业生涯转折点,以及他对抗AI围棋的独特见解,揭开他为何能在中国棋坛保持常青树地位的秘密。
天才少年的崛起之路

马天放199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6岁开始接触围棋便展现出惊人天赋。2005年,年仅12岁的他成功定段,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职业棋手之一。2009年,16岁的马天放在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一战成名,击败多位九段高手。他的棋风以犀利精准著称,尤其擅长中盘战斗,被棋迷称为'小钢炮'。2012年,马天放获得个人首个世界冠军头衔,标志着中国90后棋手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
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给传统围棋界带来巨大冲击。与其他棋手的抵触不同,马天放主动拥抱变革,成为最早研究AI围棋的职业棋手之一。他开始系统学习AI的棋路和思维方式,并尝试将AI的创新下法融入自己的棋风中。2018年,马天放与绝艺、星阵等AI程序进行多场公开对抗赛,虽然胜少负多,但他总结出的'人机协作'训练方法极大提升了中国年轻棋手的水平。这段转型经历让他从单纯的竞技棋手成长为围棋技术革新的推动者。
独特的AI对抗哲学
马天放对AI围棋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AI不是对手而是'超级教练',职业棋手应该'师AI长技以制AI'。他开创性地提出'三阶段学习法':首先是模仿AI的招法,然后理解背后的逻辑,最后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2020年,马天放出版了《围棋AI时代的人类棋道》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机协作理念。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他在35岁'高龄'仍能保持顶尖竞技状态,成为年轻棋手敬仰的榜样。
围棋文化传播使者
除了竞技成就,马天放还积极推动围棋文化传播。他主持的《天放说棋》网络节目累计播放量超2亿次,用通俗语言解读高深棋理。2021年,他发起'围棋进校园'公益活动,亲自到偏远地区中小学授课。马天放特别注重围棋教育中的思维培养,强调'输赢其次,悟道为先'。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围棋爱好者,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围棋不仅是竞技,更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常青树的训练秘诀
在职业棋手平均退役年龄28岁的中国棋坛,马天放如何保持长期竞争力?他公开了自己的'五维训练法':每日AI对弈分析、传统棋谱研究、体能训练、心理调节和文化修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反向训练'——专门研究自己的败局而非胜局。马天放还坚持写'棋道日记',30年如一日记录对弈心得。这种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体系,是他能够与时俱进、持续进步的关键,也为职业棋手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天放的故事远不止于围棋棋盘上的胜负。从天才少年到AI时代的探索者,再到围棋文化传播者,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棋道人生'。在人工智能重塑传统技艺的时代,马天放展示了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他的成功启示我们:面对技术革命,拥抱变化比抗拒改变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正如马天放常说:'围棋有胜负,但棋道无止境'——这或许正是他能持续激励无数围棋爱好者的真正原因。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