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作为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名作,生动记录了汴京的繁华市井。近日有网友调侃图中疑似出现‘古代城管’,引发热议。这一发现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揭示了宋代发达的城市管理制度。本文将带您深入解读这幅名画中隐藏的市井管理细节,探究千年前中国城市文明的先进之处。
一、画中‘城管’真容:宋代‘街道司’官吏

在《清明上河图》虹桥段右侧,可见头戴幞头、手持木杖的官吏正在驱赶占道摊贩,这正是宋代‘街道司’的执法人员。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街道司负责‘巡警街市,惩治侵街’,月俸达‘钱七贯、米七石’,相当于今日高级公务员待遇。他们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商贩经营区域、拆除违章建筑、维持交通秩序等,与当代城管职能惊人相似。
二、宋代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体系
北宋形成了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宋刑统》明令禁止‘诸侵街巷阡陌者’,违者‘杖七十’;商铺需‘立表占地’,即现代‘划线经营’的雏形。开封府设有‘厢’级管理机构,每厢配置‘厢典’等专职管理人员。考古发现的《天圣令》残卷中,还详细规定了道路维护、垃圾清运等细则,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治理的智慧。
三、画中隐藏的管理难题
细观画卷可发现多处管理矛盾:虹桥上拥挤的商贩与行人、临河搭建的违章茶肆、占道经营的肉铺等。这些细节印证了《东京梦华录》中‘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记载。尽管宋代有严苛的‘侵街罪’,但商品经济繁荣带来的城市空间争夺,使得管理者不得不频繁开展‘拆违专项行动’,这种历史现象与当代城市发展中的矛盾遥相呼应。
四、从古画看城市治理智慧
宋代创造性地采用‘厢坊制’分级管理,设立‘免行钱’制度(商贩缴纳管理费换取经营权),这些制度设计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治理哲学。画中官府在河道设置的‘表木’(水位标尺)和消防‘望火楼’,更彰显古代城市管理的系统性。这些智慧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启示:如何在保持市井活力与维护公共秩序间寻找平衡。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管’身影,实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见证。从画作细节可见,宋代已建立起堪比现代的城市管理体系,其法治化、专业化的治理思路至今仍具参考价值。当我们调侃‘古代城管’时,更应关注这幅名画所承载的中华治理智慧——在烟火气与秩序感之间,我们的祖先早已给出了中国式解决方案。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