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映的《长城》是张艺谋执导的首部全英文好莱坞大片,由马特·达蒙、景甜等中外明星联袂主演。这部电影以中国古代长城为背景,融合了奇幻、动作和怪兽元素,试图打造一部面向全球市场的商业巨制。影片投资高达1.5亿美元,是当时中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合拍片。然而,《长城》上映后评价两极分化:一方面,其宏大的场面和精美的视觉效果获得认可;另一方面,剧情单薄和文化表达的浅显也引发争议。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与电影工业合作的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长城》的创作背景与制作历程

《长城》的构想源自传奇影业CEO托马斯·图尔在长城游览时的灵感,他邀请张艺谋执导这部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怪兽电影。影片筹备长达3年,剧本修改数十稿,最终由《谍影重重》系列编剧托尼·吉尔罗伊执笔。制作团队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新西兰维塔工作室负责怪兽设计,工业光魔打造特效,服装设计师迈耶斯·C·鲁比欧创作了五彩盔甲。影片在青岛东方影都搭建了1:1的长城实景,动用了上千名群演。这种规模的好莱坞式制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尚属首次,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雄心。

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争议

电影中密集展示了诸多中国元素:长城、火药、孔明灯、秦腔、饕餮等。张艺谋采用了他标志性的色彩美学:五军对应五色,黑火药与红血形成视觉冲击。然而这些符号的运用引发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高效方式;批评者指出这些符号流于表面,如饕餮虽取材《山海经》但被简化为无脑怪兽,五军分类也缺乏历史依据。影片中西方英雄拯救东方的叙事模式,更被质疑延续了好莱坞的东方主义视角。这种文化表达的两面性,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故事讲述的困境。

电影工业化的突破与局限

《长城》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尝试:首次实现全流程与国际接轨,特效镜头超过1200个,动作设计融合了武侠与西方奇幻。影片建立了标准化制片体系,如使用可视化预览技术提前规划镜头。但其局限同样明显:为迎合国际市场简化剧情,导致人物塑造扁平;中外团队磨合产生创意分歧,最终妥协为折中方案。尽管北美票房未达预期,但影片为中国培养了数百名技术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来《流浪地球》等片的成功,部分得益于《长城》探索的经验教训。

中外合拍片的商业模式反思

《长城》采用了好莱坞主导+中国市场的合拍模式:美国公司控制创意和全球发行,中方提供资金和取景支持。这种模式虽能规避进口片配额,但文化主导权的失衡导致作品定位模糊。影片全球票房3.3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1.7亿,显示其本质上仍是中国特供片。此后中影与好莱坞的合拍策略转向更平等的合作,如《巨齿鲨》采用双主角设定。作为里程碑式的试水,《长城》揭示了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对合拍片的制约,也推动行业思考如何平衡商业诉求与文化表达。

张艺谋作者风格与商业诉求的碰撞

作为艺术片大师,张艺谋在《长城》中仍保留了个人印记:大型团体操式的场面调度、高饱和度的色彩美学、仪式化的动作设计。但为符合好莱坞类型片规范,他不得不简化叙事复杂度,导致作者表达与商业模板产生割裂。比较其前作《英雄》会发现:《英雄》用武侠包装政治寓言,而《长城》的深层表达被怪兽设定稀释。这种矛盾折射出作者导演在商业大片中的创作困境。值得肯定的是,张艺谋通过此片证明了中国导演驾驭国际级制作的能力,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长城》作为中国电影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实验,其意义超越作品本身。它既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技术进步,也暴露出文化传播的深层挑战。影片的得失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输出需要叙事创新而不仅是符号堆砌,国际合作应追求平等对话而非单向妥协。尽管存在缺陷,《长城》推动了中国电影标准化制作的进程,其经验助力了后来《流浪地球》等片的成功。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追求视觉奇观的同时,更需夯实故事内核,才能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厚度与深度。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