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由岑范执导的《阿Q正传》是中国影史首次将鲁迅小说完整搬上银幕的尝试。这部黑白电影以严顺开精湛的演技,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精神胜利法代言人具象化。影片不仅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提名,更引发全民对国民劣根性的讨论。在当代重看这部改编经典,我们仍能感受到鲁迅笔下那个用'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自我麻痹的灵魂,如何映照出人性深处的荒诞与悲哀。

【文学到银幕的艰难跨越】

电影最大挑战在于转化鲁迅冷峻的讽刺笔调。编剧陈白尘采用'画外音直引原文'的方式,保留'儿子打老子'等经典独白。严顺开通过微表情设计,在'调戏小尼姑'等场景展现阿Q从嚣张到怯懦的瞬间转换。影片布景还原未庄的破败茶馆与土谷祠,灰蓝色滤镜强化了小说'吃人社会'的隐喻。

【精神胜利法的影像解码】

电影用三个层次具象化阿Q哲学:肢体语言(挨打后整理衣襟的仪式感)、场景对比(赵家婚礼与自身落魄的反差)、蒙太奇(幻想革命时穿插的刀光镜头)。特别在'法庭认罪'段落,镜头从阿Q仰视角度拍摄审判席,暗示权力结构的压迫。这些视听语言让'优胜记略'不再停留在纸面。

【跨时代的文化回响】

日本学者竹内好称此片'照见了东亚共同的奴性'。1982年法国《电影手册》评价其'比黑色幽默更刺痛'。当代观众发现'键盘侠''祖上阔过'等网络梗与阿Q心理惊人相似。导演贾樟柯曾坦言,该片影响其用荒诞呈现底层困境的创作观。

【黑白影像中的象征系统】

影片刻意采用高对比度打光:阿Q总处于阴影中,赵太爷宅邸却过曝苍白。刑场圆圈构图呼应小说'看客们组成狼的眼睛'。道具设计藏有深意——阿Q的破毡帽在不同场景或歪戴或端正,暗示其可悲的尊严游戏。

38年过去,《阿Q正传》电影仍像一面残酷的镜子。当观众为阿Q的滑稽发笑时,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力道便穿透银幕。这部改编杰作提醒我们:某些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毒瘤,或许从未真正离开。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重读鲁迅的方式之一,就是让严顺开那张写满麻木与狡黠的脸,继续刺痛我们的神经。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