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生芳,一个在脱贫攻坚战中用生命践行誓言的名字。这位原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以‘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精神带领全县脱贫,最终因过度劳累猝逝在工作岗位。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基层干部的奋斗史诗,更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艰辛与伟大。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位‘最美县委书记’的人生轨迹、施政理念和精神遗产,解读为什么一个县委书记的离世能让无数网民自发悼念。

黄土地走出的北大博士

1969年生于甘肃庆阳农村,柴生芳的成长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史。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先后获得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却放弃留京机会毅然返乡。这种选择背后,是他‘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朴素信念。在担任临洮县委书记期间,他创下每天工作16小时、走访119个贫困村的记录,用学者的严谨规划脱贫路径,被群众称为‘活地图’和‘算账书记’。

三本账与脱贫密码

柴生芳留下的‘三本账’成为基层治理的经典案例:黑色笔记本记录群众诉求,黄色笔记本梳理解决方案,白色笔记本跟踪落实情况。通过这种精细化治理,他推动临洮县实现‘六个第一’——包括农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新的‘民事代办’制度,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走路,这项制度后来被写入国务院扶贫办典型案例。

生命最后的48小时

2014年8月14日,柴生芳生命最后两天的工作表令人震撼:连续工作17.5小时,主持召开3场会议,接待8批群众,审批40多份文件。医学报告显示,他心脏冠状动脉三支血管堵塞均超95%。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状态,折射出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压力。去世时,他的办公室还放着半箱方便面,钱包里仅有1520元,这种清廉作风成为当代干部的一面镜子。

精神遗产的当代启示

柴生芳现象引发了对干部评价体系的深层思考。中组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临洮百姓自发在县城广场树立雕像。专家指出,他的‘三不原则’(不搞特殊、不讲排场、不图享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精准扶贫需要‘绣花功夫’——通过全县131个贫困村的精准档案,实现‘滴灌式’扶贫,这套方法论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柴生芳的故事之所以持续引发共鸣,在于它超越了个人悲剧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基层治理的窗口。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回望这位‘扶贫书记’的一生,我们更能理解‘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深刻含义。他的遗产不仅是临洮县脱贫的数据,更是一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正如网友所言:‘有些人的生命长度有限,却活出了无限的厚度。’这或许是对柴生芳最好的纪念。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