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之歌》作为央视重点推出的工业题材剧,以中国装备制造业崛起为背景,讲述了麓山重工在面临国际竞争与技术封锁时,以工程师卫丞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实现技术突破的动人故事。该剧不仅展现了'卡脖子'技术攻关的艰辛历程,更通过三代工匠的传承故事,折射出中国工业发展的时代画卷。开播以来,其扎实的工业细节、饱满的人物塑造引发观众热议,被赞为'工业剧标杆之作'。
工业史诗的叙事突破

剧集打破传统工业剧说教模式,采用双线叙事:主线聚焦高压柱塞泵技术攻关,真实还原实验室数据、图纸设计等专业场景;副线通过老匠人邱沐阳与徒弟的传承故事,展现'工匠精神'的代际延续。特别设计'技术可视化'桥段,如用齿轮转动比喻研发进程,使晦涩的工业术语变得生动可感。
人物群像的立体刻画
杨烁饰演的卫丞打破'高冷科学家'套路,展现偏执天才在实验室吃泡面、为数据摔键盘等生活化细节。柯蓝饰演的金燕子则呈现了女性技术骨干在男性主导领域的突围。剧中人物关系网涵盖技术员、工人、管理者等多重身份,通过'师徒争执'、'劳资矛盾'等冲突折射工业转型中的现实议题。
工业美学的视觉革命
剧组1:1搭建重型机械车间,使用真实工业设备拍摄。标志性场景如万吨水压机作业画面,采用高速摄影捕捉金属锻压的火花飞溅。调色上以冷峻的钢铁蓝与温暖的工匠黄形成视觉对撞,片头用机械零件组成汉字的设计获德国红点设计奖提名。
现实原型的艺术重构
剧中'麓山重工'融合了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多家企业的真实案例。高压柱塞泵技术突破参照了我国液压领域打破德国博世垄断的历程。主创团队采访200余名工程师,剧中'三天三夜抢修盾构机'等情节均源自中信重工的真人真事。
文化价值的当代诠释
通过'技术报国'主线呼应制造强国战略,'工匠评职称'等情节探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剧中穿插的非遗锻铸技艺、工业遗址改造等元素,构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的对话空间。国际招标会上的技术对决场面,被观众称为'工业版《战狼》'。
《麓山之歌》以扎实的工业质感与人文温度重新定义了行业剧,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中国制造的崛起历程,更通过卫丞们'把图纸刻在骨头上'的执着,传递出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强音。该剧的成功启示文艺创作:只有将专业深度、艺术高度与思想厚度熔铸一炉,才能真正讲好中国工业的硬核故事。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