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战时期的卫星竞赛到今天的星链计划,人类对超高空(通常指海拔20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及太空)的争夺从未停止。这片介于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灰色地带,正成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新疆域。本文将带您了解超高空的概念界定、战略价值、当前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为什么各国不惜重金投入这场'看不见的军备竞赛'。
一、什么是超高空?重新定义'第五作战域'

超高空一般指海拔20-100公里的临近空间(Near Space),包含平流层、中间层和部分电离层。这一空域传统航空器难以持续停留,卫星又因轨道高度无法有效覆盖,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美国空军将其与海、陆、空、太空并列称为'第五作战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18年组建的'航天系统部'也明确将临近空间纳入作战体系。
二、大国博弈:超高空武器的三大竞争方向
当前竞争主要集中在:1)高超音速武器(如俄罗斯'匕首'导弹);2)临近空间飞行器(如美国SR-72侦察机概念);3)反卫星技术(中国2021年测试的SC-19导弹)。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改变传统战争形态——据美国国防部报告,高超音速武器从纽约到东京仅需2小时,而现有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20%。
三、商业航天:马斯克与贝索斯的'第二战场'
SpaceX的星链卫星(轨道高度550公里)与蓝色起源的亚轨道旅游形成高低搭配。截至2023年,星链卫星占全球在轨卫星总数的50%,引发轨道资源争夺战。更值得关注的是,SpaceX正在测试的'星舰'系统理论上可实现1小时内全球物资投送,这种'太空物流'可能重构未来军事后勤体系。
四、法律困局:漏洞百出的国际太空条约
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在太空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对常规武器和临近空间武器只字未提。美国2020年主导的《阿尔忒弥斯协定》试图建立太空资源私有化规则,但中俄等航天大国拒绝加入。目前联合国裁军会议数据显示,全球已有9个国家拥有反卫星能力,但相关军控谈判仍停滞不前。
五、未来展望:量子通信与太空电梯的想象
中国已建成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墨子号卫星),而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计划2050年前建成太空电梯。这些技术若实现,将彻底改变超高空利用方式。专家预测,到2040年全球超高空经济规模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涵盖气象监测、太空旅游、轨道能源等新兴领域。
超高空争夺本质是科技实力与国家安全的双重博弈。随着技术门槛降低,更多中小国家将加入这场竞赛。建议关注三个趋势:1)商业航天军事化应用;2)新型空间攻防武器扩散;3)太空交通管理体系建设。这场'离地三尺'的竞争,或将决定未来50年的国际战略格局。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理解超高空战略的重要性,就是读懂未来世界的关键密码。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