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上映的《A计划续集》是成龙自导自演的经典动作喜剧,延续了前作香港水警剿匪的背景,却以更复杂的政治阴谋为线索。该片凭借密集的笑料设计(如钟楼摔跤戏NG镜头被保留进正片)、突破性的动作场面(巷战一镜到底)和反殖民隐喻,成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作品。至今在豆瓣保持8.2高分,被影评人称为'动作喜剧教科书级示范'。

续集为何超越前作?

相比第一部单纯的海盗剿匪主线,《A计划2》将故事舞台拓展至陆地,加入革命党、腐败官僚、黑帮三方势力角力。成龙饰演的马如龙周旋其间,既有误闯女澡堂的滑稽戏码,也有面对殖民者时的民族气节展现。影片动作指导董玮设计的'自行车巷战'场景,用7分钟长镜头完成12种武器切换,被《好莱坞报道》评为'东方巴斯特·基顿式的视觉奇迹'。

隐藏的政治寓言

导演成龙在1987年采访中透露,片中革命党传递名单的情节影射香港回归议题。海盗头目罗三炮的名字'三炮'暗指英方三任港督,而马如龙撕毁不平等条约的桥段,被学者解读为对《中英联合声明》的艺术化回应。这种将严肃议题融入商业类型片的做法,影响了后来《黄飞鸿》系列的电影表达。

特技背后的血泪史

影片最著名的钟楼坠落戏实际拍摄了3次:第一次成龙因恐惧中止,第二次保护装置故障致其颈椎移位,第三次才成功。剧组当时未投保高风险镜头,这段15米自由落体画面成为影史最昂贵'一镜到底'(医疗费超百万港币)。2012年《纽约时报》盘点'电影史上不要命的瞬间'时,将此场景与《碟中谍》迪拜塔戏份并列。

文化输出的里程碑

该片在韩国上映时创下香港电影票房纪录(观影人次达120万),直接催生《城市猎人》等韩式动作喜剧。片中'用竹梯对抗火枪'的设计被《刺客信条》游戏总监承认启发过巴黎圣母院关卡。日本动画《银魂》多次致敬马如龙的螃蟹步战斗姿势,形成独特的'港片二次元化'现象。

《A计划2》的成功证明商业片可以兼具娱乐深度与社会思考,其'动作服务于叙事'的理念至今影响着《疾速追杀》等好莱坞作品。对于当代观众,这部35年前的老片仍能提供三重价值:作为动作设计范本的技术价值,作为港片文化符号的历史价值,以及成龙'搏命演出'背后职业精神的启示价值。建议搭配观看蓝光修复版,特别注意第67分钟处背景里未用替身的惊险镜头。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