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习近平总书记于1990年创作的一首词,深情追忆了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这首词不仅展现了焦裕禄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更通过真挚感人的文字,引发了广泛共鸣。30多年来,这首词被无数人传诵,成为缅怀焦裕禄、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深入解读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探究它为何能持续打动人心。

一、创作背景:总书记的深情追思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兰考调研,亲眼目睹了焦裕禄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和当地百姓对这位好书记的深切怀念。深受感动的习近平同志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等句,既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敬仰,也抒发了对优秀党员干部的殷切期盼。这首词最初发表在《福州晚报》上,后广为流传。

二、文学赏析:古典词牌中的时代强音

《念奴娇》是宋代著名词牌,苏轼的'大江东去'即为该词牌代表作。习近平同志选用这一古典形式,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全词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等句对仗工整,'父老生死系'等语直抒胸臆。词中巧妙运用'焦桐'(焦裕禄带领种植的泡桐)、'沙丘'等意象,使古典文学形式与当代楷模精神完美融合。

三、精神内涵:共产党人的初心写照

这首词最动人处在于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本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词中'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等句,既是对焦裕禄的礼赞,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勉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再次吟诵此词,强调要'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使其成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

四、社会影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问世30余年来,被编入多种文学选本和干部读物。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这首词被铭刻在醒目位置;在各类纪念活动中,它常被集体朗诵。许多网友留言表示,每次读到'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都会热泪盈眶。这首词之所以能引发持久共鸣,正因为它超越了具体历史时空,道出了人民群众对好干部的永恒期盼。

五、现实意义: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这首词具有特殊教育意义。它用文学形式树立了'什么样才是好干部'的鲜明标杆。词中描绘的焦裕禄形象——'为官清正''心系百姓''艰苦奋斗',正是当代党员干部的镜鉴。各级党组织常以此词开展廉政教育,引导干部对照焦裕禄精神找差距、明方向,让这首诞生于30年前的文学作品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既是文学佳作,更是精神丰碑。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承载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搭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首词将继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焦裕禄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两袖清风来去'的操守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重读这首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文学之美,更能汲取奋进的力量。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