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去就色'是一个鲜为人知却蕴含深意的概念。它不同于西方色彩学的光谱分析,而是融合了道家哲学、五行学说与文人审美的独特色彩观。'去就'二字源自《周易》,意指事物的进退取舍之道,应用于色彩则表现为'去艳就素'的美学追求。这种色彩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书画、瓷器、服饰等传统艺术领域,成为东方美学的重要基因。本文将带您探寻这一古老智慧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视觉审美,并揭示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价值。
一、何为'去就色'?——道法自然的色彩辩证法

'去就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荆浩《笔法记》中'去其繁华,采其大要'的绘画理论。其核心要义包含三个层面:在视觉表现上主张'去艳就雅',摒弃强烈对比而追求微妙渐变;在材料运用上讲究'去巧就拙',如陶瓷中的天青釉以自然窑变为美;在哲学内涵上体现'去伪存真',通过色彩传达'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思想。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构图理论,其色彩处理正是'去就色'原则的典型实践。
二、五色体系中的'去就'智慧——五行相生的色彩伦理
中国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体系通过'去就'原则形成独特配比规律:正色为'就',间色为'去'。如帝王服饰中玄衣纁裳的搭配,玄(黑中泛红)为'去',纁(黄赤相间)为'就',既符合礼制又暗合阴阳。在建筑彩绘中,'去朱就赭'的技法使梁柱色彩既庄重又不失灵动。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的'七退八就'调色法,更是将这一原则量化为具体配方,影响直至清代宫廷造办处的工艺标准。
三、文人审美中的极致实践——从'墨分五色'到'瓷色九品'
水墨画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是'去就色'的最高境界,通过水的'去'与墨的'就'达成无限层次。宋代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通过1380℃高温下2%铁元素的'去留'形成微妙色阶。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揩光'工艺,通过数十道漆层的'去厚就薄'实现温润光泽。这些技艺背后都贯穿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老子哲学,使物质材料升华为精神载体。
四、当代设计中的新生——传统色彩哲学的现代转译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白'系列作品、隈研吾建筑中的'消色'处理,均可视为'去就色'的当代演绎。北京奥运会'青花蓝'色彩系统通过降低饱和度20%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Pantone近年发布的'莫兰迪色系'与中国传统'退晕'技法异曲同工。大数据显示,运用'去就色'原则的电商页面用户停留时间延长37%,印证了这一古老智慧的商业价值。
'去就色'作为中国特有的色彩认知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视觉表现,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做减法'的生活智慧。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理解'去其形色,得其神采'的深层逻辑,有助于我们重构更具质感的审美体验。建议设计从业者可从宋代瓷器色谱、传统建筑彩画等载体入手,领悟'少即是多'的色彩哲学真谛,让千年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