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见核酸点人少忍不住又做核酸’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个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疫情三年留给我们的深刻集体记忆。从2020年到2022年,核酸检测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72小时核酸证明、健康码、场所码等防疫措施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中。即便防疫政策已经调整,这种‘核酸条件反射’仍然存在于许多人的肌肉记忆里。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体行为的体现,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理印记。
一、疫情留下的‘肌肉记忆’:为何会忍不住做核酸?

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21天以上的重复行为会形成习惯性反应。长达三年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使得‘排队做核酸’成为数亿中国人的日常程序。这种高频次、强制的行为模式,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形成了深度条件反射。即便在政策调整后,当看到核酸采样亭、听到‘保持一米间距’的广播、甚至只是遇到人少的检测点时,很多人仍会不自觉地产生‘该做核酸了’的条件反射。这类似于‘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的铃声与唾液分泌反应,是环境线索触发行为模式的典型案例。
二、从‘核酸亭’到‘时代纪念碑’:防疫设施的文化意义
全国曾设立超过15万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这些蓝色小屋已成为特殊的时代符号。就像电话亭代表20世纪通讯方式一样,核酸采样亭记载着中国抗疫的集体记忆。部分城市已将其改造为‘发热诊疗站’或便民服务站,但更多采样亭仍处于闲置状态。有社会学者建议保留部分典型采样亭作为‘抗疫记忆馆’,这些设施承载的不仅是医疗功能,更是一代人共同经历的物质载体。北京某社区将废弃采样亭改造成‘邻里共享书屋’,赋予其新的社会价值。
三、后疫情时代的‘行为脱敏’:如何重建生活常态?
行为心理学家建议通过‘系统脱敏法’逐步调整疫情行为模式:首先减少查看健康码的频率,其次刻意改变出行路线避开核酸亭,最后用新习惯替代旧反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调查显示,约38%的受访者仍在公共场所下意识寻找场所码。专家提醒,这种‘防疫行为惯性’通常需要3-6个月自然消退,不必过度焦虑。但若持续出现强迫性洗手、过度消毒等症状,则需寻求专业心理干预。重建生活秩序的关键,是重新建立对公共卫生风险的科学认知。
四、从核酸检测到健康管理:公共卫生行为的进化
疫情期间培养的防疫意识可正向转化为健康管理习惯。广州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流感疫苗接种率较疫情前提升47%,说明公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建议将‘做核酸’的惯性转化为定期体检、接种疫苗等科学健康行为。杭州部分社区开展‘健康打卡换积分’活动,将防疫app改造为健康管理平台。这种转变既承接了已有的行为模式,又赋予其更可持续的公共卫生价值,是后疫情时代的行为范式升级。
那个‘忍不住做核酸’的男子,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疫情改变的不只是公共卫生体系,更是深植于日常的行为密码。这些看似滑稽的条件反射,记录着一个国家共同经历的非常时期。随着时间推移,核酸记忆终将淡去,但它提醒我们:重大公共事件对集体行为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持久。或许某天,这些蓝色小亭会成为向下一代讲述抗疫故事的实物教材,而今天的行为惯性,正是历史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生动注脚。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