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之一。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昭觉县人民政府近年来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个肩负着43万彝族同胞希望的基层政府机构,揭秘他们如何用'绣花功夫'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以及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新举措。

历史沿革与机构职能

昭觉县人民政府成立于1951年4月,现辖20个乡镇、269个行政村。作为县级行政机关,主要承担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职能,下设28个工作部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政府创新设立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曾获国务院表彰,其'四级包保责任制'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近年来重点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工程,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万户,建成彝家新寨187个。

特色扶贫模式解析

县政府探索出'产业+就业+教育'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在产业方面,打造高山蔬菜、乌金猪、彝绣三大主导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园37个;就业领域创新'扶贫车间'模式,带动2.3万人就近就业;教育方面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儿童入学率提升至99.8%。其'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累计销售农特产品价值超5亿元。

乡村振兴新实践

2021年脱贫摘帽后,县政府制定《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①交通提升工程,实现乡镇通三级路、村村通硬化路;②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悬崖村'等特色旅游品牌;③数字乡村建设,建成5G基站58个,电商服务站覆盖所有行政村。特别在移风易俗方面,创新'德古调解'机制,将禁毒防艾纳入村规民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民生服务亮点

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服务,少数民族语言导办覆盖率达100%。在教育医疗领域:①实施15年免费教育,建成标准化中心校47所;②构建'1小时医疗圈',县医院创成二甲医院,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③创新'健康扶贫专员'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贫困户。其'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使彝族儿童普通话合格率从30%提升至95%。

昭觉县人民政府的实践表明,基层政府精准施策能有效破解深度贫困难题。当前正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建议持续关注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等新课题。这个案例为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扶志+扶智'的工作思路值得借鉴。读者可通过县政府官网和'昭觉发布'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政策信息。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