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网友反映新冠疫苗接种记录存在省际壁垒,在A省接种的疫苗无法在B省健康码系统显示,给跨省出行人群带来诸多不便。这一现象暴露出全国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尚未完全打通的技术短板,也折射出公共卫生数据共享机制的深层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疫苗接种信息‘地域孤岛’现象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帮助公众理解当前防疫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挑战。
技术壁垒:为何疫苗接种信息难跨省?

当前省级免疫规划系统多采用独立数据库架构,国家平台与地方系统间存在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更新频率差异等问题。例如某省使用Oracle数据库而邻省采用MySQL,直接导致数据无法自动同步。此外,部分省份为保护公民隐私严格限制医疗数据出境,客观上形成了数据壁垒。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尚有12个省级平台未完成与国家平台的全量数据对接。
现实困扰:跨省人群遭遇的三大难题
跨省务工人员常面临接种证明不被异地认可的情况,某建筑工人反映在福建接种的疫苗回河南后不被承认,被迫重复接种。商务差旅人群则遭遇出行限制,某上海企业高管因北京健康宝未显示接种记录被拒绝入住酒店。更严重的是,部分留学人员因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信息不全影响签证办理。这些案例凸显数据割裂对公民权利的实际影响。
政策演进:从地方试点到全国联网的艰难历程
我国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始于2005年,但长期处于地方各自为政状态。2020年疫情后启动的‘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完成31个省级平台对接,但市县级系统仍有近20%未完成改造。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浙江等省份已率先实现省内接种记录实时同步,其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解决方案:三管齐下打通数据经脉
技术层面需加快推行《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标准》,预计2024年实现全系统标准化。管理上应建立跨省接种记录核验绿色通道,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已开展试点。法律保障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需在隐私保护与公共卫生需求间寻求平衡点。专家建议参考欧盟‘数字新冠证书’经验,建立分级数据共享机制。
疫苗接种信息的省际壁垒是疫情防控向精准化、科学化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持续优化,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建议跨省流动人群暂时保留纸质接种凭证,并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进行接种信息核验。公共卫生数据共享既是技术命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