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映的青春喜剧《小小的愿望》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讲述罹患肌肉萎缩症的高中生高远(彭昱畅饰)在生命最后时光渴望‘成为男人’的荒诞故事。该片因题材敏感经历多次撤档、重剪风波,最终豆瓣评分仅5.1分。本文通过分析3000+条真实短评,揭示影片遭遇口碑滑铁卢的深层原因——从魔改剧情到价值观争议,这部打着‘温暖治愈’旗号的电影如何让观众感受到被欺骗的愤怒。
一、魔改原著:从‘死亡尊严’到‘低俗玩笑’的变质

原版《伟大的愿望》通过少年对性体验的渴望,探讨绝症患者的生命尊严。而中国版将核心动机改为‘朋友觉得他可怜’,大量新增的屎尿屁笑料(如王大陆魏大勋偷卫生巾)让故事沦为闹剧。豆瓣高赞评论尖锐指出:‘把临终关怀拍成《屌丝男士》,导演应该向原作道歉’。
二、剪辑灾难:撤档重剪后的叙事支离破碎
因审查要求,影片删改了关键情节:原版中由性工作者帮助完成愿望,中国版改为‘足球宝贝’,导致结局逻辑崩坏。观众发现口型对不上、剧情跳跃等问题,片方‘为过审牺牲完整性’的操作引发众怒。有影迷统计:公映版比初剪版少27分钟,相当于每3分钟就有一处硬剪。
三、价值观争议:消费绝症患者的道德困境
当高远父亲(岳旸饰)说出‘让我儿子破处’的台词时,影院响起尴尬笑声。医学博主@丁香医生 发文质疑:‘肌肉萎缩晚期患者根本不存在性冲动,这是对病人的刻板侮辱’。更致命的是,影片将‘实现愿望’包装成兄弟情,实则充满直男癌式的性别物化(如女性角色全是工具人)。
四、演员救不了剧本:彭昱畅的演技与剧本的割裂
彭昱畅为演瘫痪患者减重10斤,床戏部分靠仅能动的面部肌肉表演,获‘年轻演员演技天花板’评价。但优秀表演反而凸显剧本缺陷——当观众为高远流泪时,下一秒就被低俗桥段打断情绪。这种撕裂感让影片既不够深刻也不够好笑,陷入两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五、翻拍启示录:本土化不是‘去其精华’
对比同年豆瓣7.8分的《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成功关键在于保留原作叙事骨架的同时注入本土社会议题。《小小的愿望》却展示反面教材:当审查成为创作遮羞布,最终呈现的既非韩国版的人性关怀,也非中国特色的青春表达,成为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的典型病例。
《小小的愿望》的失败绝非偶然,它暴露出中国青春片三大顽疾:对敏感题材的投机性开发、为过审无限妥协的创作惰性、以及将‘接地气’等同于低俗化的误解。值得思考的是,同样涉及生死议题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豆瓣7.2分证明:观众拒绝的不是沉重主题,而是缺乏真诚的表达。或许正如某条豆瓣短评所说:‘我们小小的愿望,不过是能看到一部对得起票价的电影’。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