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进行必要防卫的权利,但近年来多起争议案件让这一法律概念成为社会焦点。究竟什么情况下才算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界限在哪里?本文将深入解析正当防卫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以及公众对正当防卫的常见误解,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这一重要的法律权利。
一、正当防卫的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需要同时满足五个要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具有防卫意图、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二、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过当会综合考虑侵害行为的性质、强度、紧迫程度,防卫手段的相当性,以及双方的力量对比等因素。2018年昆山反杀案后,司法机关对防卫限度的把握更加宽容,强调'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
三、特殊防卫权的法律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了特殊防卫权: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公民生命权的高度保护。
四、正当防卫认定中的常见误区
公众对正当防卫存在诸多误解,如认为'先动手就是不法侵害'、'被打就一定要还手才算防卫'、'防卫可以不计后果'等。实际上,正当防卫必须针对现实存在的不法侵害,且司法认定时会严格审查防卫的必要性和相当性。事前挑衅、互殴等情形通常不构成正当防卫。
五、正当防卫的司法实践与典型案例
通过分析于欢案、昆山反杀案、丽江唐雪案等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在不断演变。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发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立足防卫人当时的处境判断行为合理性,不能苛求防卫人保持绝对理性。这些判例为公众理解正当防卫提供了重要参考。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重要权利,但行使这一权利需要准确把握法律界限。公众应了解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避免因误解法律而陷入刑事风险。遇到不法侵害时,首先要确保人身安全,报警求助;必须防卫时,也要注意手段的适当性。司法机关应当继续完善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让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勇敢捍卫权利而无后顾之忧。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