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DSM亚文化中,'抖S'(施虐者)与'抖M'(受虐者)的角色定位通常泾渭分明。但近年来社群中出现了一种颠覆性现象——部分自称'抖M'的男性在亲密关系中反而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跪趴着被调教的攻'这一矛盾身份组合。这种现象挑战了传统BDSM的权力结构认知,引发了关于性别角色、心理动机和社会标签的热议。本文将从心理学、文化演变和关系动力学三重视角,解析这一特殊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

一、身份悖论:当'受虐者'成为关系主导者

从行为表象看,这类男性确实表现出典型的抖M特征:享受被捆绑、被羞辱等被动行为。但深入观察会发现,他们往往通过'主动选择被动'来掌控关系节奏——包括设定安全词、选择调教方式等关键决策权。心理学上称为'悖论性控制'(Paradoxical Control),本质上是用表面臣服实现深层主导。2019年东京大学的研究指出,约37%自称抖M的日本男性承认会通过'被动姿态'引导伴侣行为。

二、权力翻转:新型BDSM关系的三种模式

1. 傀儡师型:通过示弱激发伴侣施虐欲,实则暗中操控场景走向

2. 养成系型:将调教过程视为培养伴侣自信的教育行为

3. 表演型:追求'被强势对待'的戏剧效果,本质是沉浸式角色扮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模式都突破了传统BDSM中'施虐-受虐'的二元对立,形成更复杂的权力流动。美国BDSM教育组织Kink Academy将其归类为'第四种权力关系'。

三、文化基因:从日本'男らしさ'危机看现象根源

这种现象在日本尤为突出,与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提出的'男性气质解构'理论高度相关。当代日本年轻男性面临传统'男子汉'角色期待与平权思潮的双重挤压,转而通过'战略性示弱'重建性别平衡。早稻田大学2022年调查显示,25-35岁日本男性中,有18%认为'被女性调教'是新型亲密关系的理想模式。这种文化变异正在通过动漫、AV等亚文化产品向全球扩散。

四、安全警示:辨别健康关系与心理问题的边界

需要警惕的是,某些案例可能掩盖着心理问题:

• 创伤重现:通过重复受虐场景处理童年创伤的强迫性行为

• 抑郁投射:用极端方式验证自我存在价值的危险倾向

• 关系寄生:假借BDSM名义实施的情感勒索

专业心理咨询师建议,当出现持续性自我厌恶、突破预设安全界限或影响社会功能时,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这种看似矛盾的BDSM关系形态,实质反映了当代亲密关系正在向更流动、更多元的维度发展。它既不是简单的'角色反转',也不能简单归类为传统BDSM的亚型。理解这种现象需要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关注权力互动中的微观动态。对于实践者而言,核心原则仍是安全、理智、知情同意(SSC)。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新型关系模式都不应成为逃避平等责任的借口,健康的权力游戏永远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