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万游客挤满百年古桥’的视频引爆全网。画面中,某著名景区石桥上密密麻麻挤满游客,桥面几乎看不到空隙,场面堪比春运火车站。这现象背后折射出我国假日旅游的爆发式增长与景区承载力的矛盾。据文旅部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达2.74亿,部分热门景区实时客流超最大承载量300%。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保护、旅游安全管理、游客体验优化三个维度,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百年石桥的‘不能承受之重’

涉事石桥建于清光绪年间,原设计承载量不超过500人。文物专家指出,持续超负荷人流会导致桥体结构损伤:1)花岗岩桥面日均承受8万吨踩踏压力;2)栏杆晃动幅度已达预警值;3)桥墩出现新裂缝。对比威尼斯限制游客穿行叹息桥、剑桥大学管控数学桥人流,我国对历史建筑的客流管控尚缺细化标准。
人海战术背后的旅游经济账
景区管理者透露:1)单日门票收入超300万元;2)周边商户营业额翻5倍;3)但安全投入仅占总收入3%。这种‘重效益轻安全’的运营模式普遍存在,2023年文旅部通报的27起安全事故中,18起与客流超载相关。日本清水寺采用动态票价调节、瑞士少女峰实行分时预约等经验值得借鉴。
从‘打卡游’到‘体验游’的转型困境
调查显示:1)83%游客表示‘根本看不到风景’;2)平均游览满意度仅2.1星(满分5星);3)但社交媒体打卡需求驱动83%游客选择坚持排队。旅游学者指出,这种现象反映‘符号消费’盛行,法国卢浮宫通过夜间开放、限时专场等方式提升体验的做法或可参考。
全球景区限流措施对比
数据对比显示:1)故宫每日限流8万人(占地72万㎡),该石桥景区日均接待4万人(占地不足3万㎡);2)意大利斗兽场实行15分钟分批入场;3)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提前6个月开放预约。我国《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需进一步细化历史建筑类标准。
石桥‘人海’现象是旅游发展阶段的典型缩影,建议:1)建立文物建筑动态监测系统;2)推行分时段预约制;3)开发AR虚拟游览分流客流。文旅部已启动《景区弹性承载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未来将通过智慧化管理实现‘既要烟火气,也要安全感’的平衡。游客也可错峰出行,选择‘冷门时间’(如工作日上午)或‘冷门机位’(桥下观景台)获得更好体验。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