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深夜被隔壁传来的奇怪声音惊醒?睡觉一边叫一边摇床的现象,不仅让人好奇,更引发了不少误解和猜测。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睡眠运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异常行为。本文将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分类以及应对方法,帮助你科学认识这一现象,消除不必要的担忧。

睡眠运动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睡眠运动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无意识肢体运动或发声现象。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常见的类型包括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等。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踢腿、挥臂、甚至大声喊叫,严重时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导致意外伤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科学研究表明,睡眠运动障碍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压力或某些药物副作用有关。例如,RBD患者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张力未正常抑制,导致将梦境内容‘演’出来。此外,缺铁、酒精摄入过多也可能诱发周期性肢体运动。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偶尔的轻微动作无需过度担心,但如果频繁出现以下情况应尽早就医:1)每周发作3次以上;2)造成自身或伴侣受伤;3)伴随白天严重嗜睡。医生可能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确诊,并根据类型开具药物(如氯硝西泮)或建议补充铁剂等治疗方案。

居家改善小贴士

非病理性情况可通过这些方法缓解:保持规律作息,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调整卧室环境(如使用加重的毯子);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尝试冥想放松。伴侣可考虑分床睡或安装床边护栏,既保障安全又不影响感情。

文化中的误解与正解

民间常将这种现象与‘鬼压床’或灵异事件关联,实则是睡眠瘫痪症的表现。中世纪欧洲曾认为这是恶魔附体,现代医学已证实其生理成因。了解科学真相有助于消除歧视,比如某些RBD患者可能被误认为有暴力倾向。

睡觉时无意识的动作和发声多数属于可控的生理现象,通过科学认知和适当干预能有效改善。若症状持续影响生活,请及时寻求专业睡眠科医生的帮助。记住,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是健康睡眠的基石,不必为偶尔的‘夜间表演’过度焦虑。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