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千古名句。这两句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明月从海平面升起,照亮天涯海角的壮美景象,同时表达了即使远隔天涯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深情。这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不仅在于其精妙的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它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一直是思乡怀远的象征,而张九龄的这句诗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极致。
诗句的出处与作者背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以刚直不阿著称,后遭贬谪。这首诗正是他被贬荆州期间所作,通过对明月的描绘,抒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了解张九龄的生平经历,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既有政治失意的落寞,也有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诗句的字面与象征意义
从字面看,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海上明月图:明月从海平面缓缓升起,清辉洒向天涯海角。而更深层的,它象征着即使身处异地,人们也能通过共赏明月而产生情感共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常被赋予团圆、思念的意象,如“明月千里寄相思”。张九龄将这一意象发挥到极致,创造了“天涯共此时”的经典表达,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与超越性。
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
这两句诗体现了唐诗的典型艺术特色:首先是画面的壮美,“海上升明月”展现了一幅动态的、气势恢宏的自然画卷;其次是情感的含蓄深沉,不直抒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共此时”的意象委婉表达;再次是对仗的工整,“海上”对“天涯”,“升”对“共”,“明月”对“此时”,体现了唐诗严谨的形式美。这些艺术特色共同造就了诗句的永恒魅力。
诗句在当代的应用与影响
在现代社会,这两句诗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中秋晚会的主题、海外游子的家书、国际交流活动等。它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表达思念、传递情感的经典语句。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中尤其受欢迎,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虽隔山海、心意相连的情感。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这句诗也开始被外国友人所了解和欣赏。
相关文化知识拓展
与“海上升明月”类似的中国古典诗词还有很多,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月亮意象”。了解这些相关知识,不仅能加深对张九龄诗句的理解,也能更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丰富内涵。此外,日本、韩国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也有类似的月亮诗歌,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打动人心,在于它完美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虽然交通和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从未改变。这两句诗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共鸣始终是最珍贵的。建议读者在中秋等传统节日重温这首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也可以将其分享给远方的亲友,传递温暖的情谊。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